首   页走进妇联工作动态巾帼风采维权驿站关注儿童妇儿工委
天气预报 :
 
 
  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儿童
 
让“特殊”回归“平凡” 让“温暖”伴随成长
发布日期:2015-01-07浏览次数: 字号:[ ]

让“特殊”回归“平凡”让“温暖”伴随成长

  下圩镇妇联  唐嘉丽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现今由于生理、家庭、社会及人力不可抗拒等原因,形成了一批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中的孩子,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的影响,多少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2008年,安徽一个12岁少年在祠堂边自缢身亡;2010年,陕西5个小学生喝农药自杀,4个是留守儿童;2011年,西安110岁的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2013年,安徽1名儿童因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未归,节前听说父母又不回家过年,在春节前一天自杀身亡......在这样的悲剧背后是一个庞大特殊群体数字,我们必须去正视它。

  在下圩镇,据不完全统计,仅入读小学的孩子由于无父母、父亲服刑、母患病或者家庭人口多及其它各种原因形成的特殊群体人员就有86人,其中无父亲或无母亲孩子44人,占整个群体的51%。还不包括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如果将未上学及初中、高中、留守儿童全部统计在内,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全社会的关心帮助下,这些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大部分学生是健康成长的,各方面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不乏有许多好的典型。不少因家庭中父母一方重病或残疾的孩子,虽然处在逆境,但是懂事早,发奋学习,自立能力强,更具上进心。然而,我们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自身及社会原因,特殊群体中部分学生的表现是令人忧虑的。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无进取心,学习不认真;生活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说谎话,混日子;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听从教导、爱顶撞、乱花钱;有伙伴群体,用闲聊解除心中的烦闷摆脱内心的寂寞。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和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很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沾染上不良恶习甚至走向犯罪。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特殊群体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左右的特殊群体少年犯罪的人数又占到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0%以上。这些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不睦缺少引导,是引发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坎。

  某法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办理的离婚案件805起,其中涉及未成年子女的685起,占85%。在父母离异或家庭失和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因心灵上的创伤,或精神、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出现孤僻、多疑等病态心理,导致形成攻击性、冷酷、粗暴、过分敏感和极端自私的性格,容易产生违法犯罪。

  如姜堰李某抢劫一案,被告人李某父母离异,自己随父亲生活,父亲因重新组合家庭而将其拒之门外,只好自己一个人租住在外生活,孤独无助的被告人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和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在一起,因伙同他人在学校附近实施抢劫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父母自身素质低下,是引发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的第二道坎。

  20025月22日,海口市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杀人者是一名16岁的少年陈里。究其原因,是其父母过分溺爱。陈里父母上学时过早恋爱,后未婚先孕,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一味纵容,对孩子的思想状况从不过问,养成了陈里任性和胡作非为的品德,在社会上拉帮结派,成为龙虎帮老大。最终发展到杀人,触犯法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三、穷困孤独不抵诱惑,是引发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三道坎。

  在胡芦岛市中县发生一命案,一75岁的老人被人杀死在家中,后经公安机关全力侦查,终于破案。但让人们吃惊的是犯罪嫌疑人竞然是老太太宠爱无比的19岁亲孙子冯某。在冯某11岁时,他的父亲因为杀死了他的母亲而被判死刑,从此冯某就跟随奶奶生活,因为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生活。冯某由于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最终因为100钱而杀害了自己的亲奶奶。

  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引发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的第四道坎。

  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特殊群体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催化剂。未成年人思想还未成熟,喜欢模纺,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健康的思想、社会文化、书刊杂志、电子游戏都影响着缺少分辩判断能力青少年的心灵。从而导致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

  五、学校教育方式的失当,是引发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的第五道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是,现在有的学校把育人的宗旨丢弃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使他们不再愿意在差生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待差生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就是冷嘲热讽。一旦犯了错误,要么体罚,要么处分了之。而不是谆谆教导,逐渐的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愿再学习,逃学旷课成为家常便饭。甚至流失社会。由于自身年龄.低,无社会阅历,又不能自食其力,加之家庭再放纵不管,最终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成为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六、政府部门的失措,是引发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的第六道坎。

  如何关爱未成年人尤其未成年人中特殊群体,使他们从“特殊”回归“正常”?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做好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保护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由未成年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特性决定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未成年人中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是维护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尊严,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基于未成年人所处的历史地位并保障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实现,就必须对未成年入这一给予特别保护。特殊群体

  对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关爱和保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关爱网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特殊群体中大部分孩子父母不全,尤其失去母亲的孩子居多。下圩镇86名特困孩子中,因为各种原因失去母爱的就有38人,占总数的44%。在联富村,由于母亲出走,父亲因为犯罪正在服刑,孩子跟随爷爷生活,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寂,不大爱和人交流。当我们问到是否还记得妈妈时,孩子的眼中流露出的是迷茫的目光。常言道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稻草。这些孩子平时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教育及经济能力方面,老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平时缺少母爱,大部分孩子心理负担很重,性格比较孤僻,有些孩子自我封闭,不爱或者不知如何和别人沟通。对于这类孩子,我们必须要加大关爱力度,使他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1、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关爱队伍建设。在农村党员、"大学生村官"、机关干部、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争做"代理家长"活动,对农村特殊弱势儿童开展“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帮扶。

  2、广泛动员全镇热心妇女、青年志愿者与特殊弱势儿童手拉手、结对子,做失去父母儿童的爱心妈妈和知心姐姐,让他们获得母爱,感受家庭亲情。

  3、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积极开展对特殊及弱势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适时组织优秀警官、优秀检察官、优秀法官、优秀教员、优秀医务人员和精神文明监督员等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有效预防侵害留守流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设立爱心基金,提供关爱保障。

  在清洋村,我们走访了小荃家,由于爷爷奶奶身患癌症,家中人口又多,家庭经济相当困难,爷爷告诉我们,这些年家里的收入几乎都花在两人看病上了,孩子的衣服几年都没买过了,全是好心人送的,好在国家给予了低保,不然孩子连学都上不成。我们和成志荃交谈,孩子很懂事,一个劲地感谢好心人,要好好学习,将来好报答社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向小荃家这种低收入的家庭在全镇特殊群体86人中就有68人,占到79%。如何关心帮助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正常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动员社会力量,对这些家庭进行救助必不可少,但是整合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设立关爱未成年人专项基金更为重要。设立爱心资金,用于帮助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为贫困家庭的未成年人筹措助学金,捐助学习生活用品,提供健康关怀、成长关怀等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的体贴和关心。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幼小的心灵才能屈壮成长。

  三、设计关爱载体,扎实开展活动。

  开展“微笑星期天”关爱特殊及弱势群体活动,每月抽出一个周末邀请他们到郑板桥公园及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科技、历史及文化的芬围的熏陶,同时,开展“爱心手拉手”支教活动,组织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与特殊及弱势儿童长期进行结对帮扶,在心理上疏导、在生活上给予资助,切实帮助解决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学习失教、监护失助等突出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全面成长。

  四、充分发挥妇联、民政、公安等政府部门的作用,及时调解家庭矛盾,清除社会不良习气。

让我们每个人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每一位父母恩爱,每一个家庭和睦,尽量减少因家庭矛盾导致家庭破裂而形成对孩子的伤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关爱特殊群体儿童,它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一项工程,政府要发挥在当中的主导作用,民间组织的参与,我们主要是去引导、培育、孵化。

让“特殊”回归“平凡”, 让“温暖”伴随成长,愿我们的每一位未成年人永远健康成长,让特殊、弱势儿童不在。我们每一位成年人,敝开我们温暖的怀抱,关爱、帮助他们,使他们都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